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普通内科 > 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简介

相关问答

  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中间过程,其特征为血管内凝血被激活,微循环血栓形成,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继发性纤溶酶大量生成,临床出现出血、脏器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及休克等症状。

 

 

【详情】

01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怎么引起的?现简述如下。

  1、发病原因

  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最重要的是由于这些疾病过程的触发,激活了内、外源凝血途径,从而导致DIC。

  尽管有许多疾病可并发DIC,但临床最常见于产科合并症、全身重度感染、严重创伤、转移性肿瘤等。

  2、发病机制

  许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破坏了正常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平衡,体内即可出现止血、凝血和纤溶的异常。由于病理性凝血酶及纤溶酶的过度生成导致了DIC。

 

02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可引发的疾病常见的有以出血为主的疾病,其次为血栓、肾功能障碍、肺功能障碍、中枢神经及肝功能障碍、休克、昏迷等。脑栓塞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可以是贫血性、出血性或混合性梗死,出血性更为常见,占30%-50%。脑栓塞发生后,栓子可以不再移动,牢固地阻塞管腔;或栓子分解碎裂,进入更小的血管,最初栓塞动脉的血管壁已受损,血流恢复后易从破损的血管壁流出,形成出血性梗死。

03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哪些典型症状

  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后其主要症状、体征与原发病有关,应强调DIC为一动态发展过程,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根据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不同状态可分为3期。

  一、高凝期

  本病往往仅在实验室检查时发现血液凝固性增高,急性型很难发现,慢性型较明显。

  二、消耗性低凝期

  1、出血:由于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临床上可见出血症状明显,其特征是出血的广泛程度和严重程度不能用原发病解释,出血常见的部位是皮肤、肾、胃肠道、穿刺手术部位和术后广泛渗血等,早期有出血点、瘀斑,晚期可见大量瘀斑等。

  2、微血管栓塞:因受累血管不同而症状各异,皮肤可见出血性坏死或手指足趾坏疽;肾受累可引起血尿、少尿、尿闭、肾小管坏死、急性肾衰竭;肺内微血管受累可出现呼吸功能不全,急性Ⅰ型呼衰多见;脑部受累可引起脑缺氧、水肿,临床上可出现嗜睡、惊厥甚至昏迷等表现。

  3、休克:是DIC较早出现的症状,用原发病不易解释,抗休克治疗效果较差。

  三、继发纤溶期

  本病临床出血广泛且严重,主因消耗大量凝血因子,血液处于低凝状态,且继发纤溶亢进,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作用,加重出血,而休克、酸中毒也使疾病继续恶化。

04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应该如何预防

  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病因和诱因是中止血管内凝血最主要措施,例如积极有效地控制感染、及早清除脓肿等,主要是进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能防止被栓塞的血管发生逆行性血栓形成和预防复发;同时要治疗原发病,纠正心律失常,针对心脏瓣膜病和引起心内膜病变的相关疾病,进行有效治疗,根除栓子的来源,防止复发护理上注意让病人急性期卧床休息,防止栓子脱落再次栓塞同时由于长期卧床还要注意吞咽功能及口腔的护理,防止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05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检查分为筛查试验和确证试验。筛查试验主要是血小板、凝血因子消耗以及纤溶异常的证据,如血小板计数、PT、APTT、3P试验、Fbg和FDP测定等;确证试验是为了找出关键的凝血酶和纤溶酶形成的证据。肺栓塞早期,X线可有异常改变。

06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饮食宜忌

  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饮食原则简述如下:

  1、患者宜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肉、鱼、蛋、奶。

  2、宜食用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如红薯、玉米、土豆。

  3、宜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

  4、患者应忌烟酒、油腻、过冷、过咸的食物。

07西医治疗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规方法

  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西医治疗方法,简述如下。

  一、治疗

  1、原发病的处理是终止老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主要措施。有些原发病,如产科的胎死宫内、子痫等,终止妊娠并清除子宫,病情即可显著好转。

  2、改善微循环、扩容、吸氧、纠正酸中毒、给予血管扩张剂等。

  3、适时应用抗凝,减轻器官损伤并改善其功能,特别是在病因持续存在的情况下。

  (1)肝素:临床多应用肝素钠,其作用机制是增强AT-Ⅲ的抗凝活性,故给药的前提条件是体内有足够的AT-Ⅲ。用药时应结合补充凝血因子。

  (2)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ml/d,可解除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并可疏通微循环,扩充血容量,用于早期DIC及轻症患者。

  (3)AT-Ⅲ:可加强肝素的抗凝效果,文献报道可按AT-Ⅲ30U/(kg·d),1~2次/d用药,连用数天。

  4、补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导致机体广泛出血,故输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应用肝素是安全的。目前多用成分输血,常用的有:

  (1)新鲜冰冻血浆(FFP):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

  (2)血小板浓缩液: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或有颅内出血倾向时应及时补充血小板。

  (3)冻干人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可每次2~4g,因半衰期长,可每2~3天输1次,达到正常水平即可停用。但有人主张不用,因为DIC是多个凝血因子缺乏,只给冻干人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不但不能止血,反而影响病理观察。

  5、纤溶抑制剂:只用于纤溶亢进期,如氨甲环酸(止血环酸)100~200mg,2~3次/d,进行静脉输注。

  6、抗血小板药物:DIC时均有血小板凝集活化,使用肝素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有利于阻断DIC的进展。常用的药物有噻氯匹定250mg,2次/d。

  7、肾上腺皮质激素:DIC时无常规应用指征,应视原发病情况而定。对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或合并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可应用。

  二、预后

  DIC病死率为50%~80%,可因不同疾病而异。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