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生殖 > 包皮粘连

包皮粘连简介

相关问答

01包皮粘连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包皮就是包在阴茎头外面的一层皮肤。翻转包皮,可见龟头后面呈环状缩小部位叫做冠状沟。在冠状沟附近的皮肤里有许多皮脂腺,分泌一种具有臭味的分泌物,呈黄白色泥状,称为“包皮垢”。

  在出生的第一年,男婴的包皮通常难以从龟头的上方退回。大多数的男孩在2岁时,包皮就可以退回,然而也有一些男孩得等到4岁,包皮才会退回到龟头之后。在4岁之后,如果包皮尚难以退回到龟头之后,就属异常状态了。

  包皮过紧可能只是因为出生时连接包皮和龟头的组织束仍然残存所致。它也可能是因为包皮开口过小造成的包茎所引起。包茎可能是先天性的,然而有时也可能是因为复发性的龟头炎,或试图强力拉回包皮所造成的结疤所致。有包茎现象的男孩较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包皮龟头炎严重时很容易产生包皮粘连。包皮粘连一般指的是包皮和龟头粘在一起,很难翻动。包皮粘连大多是包皮皮肤的内板与冠状沟和龟头粘连的,粘连常常会引发包皮龟头炎反复发作,因为炎症造成大量液体渗出,吸收后便引起粘连。虽然大多数粘连并不会影响性生活,也不会发生病变,不过如果粘连引起了阴茎勃起疼痛,就会影响到性生活。所以包皮粘连还是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为好,以免以后治疗更为困难。

02包皮粘连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包皮粘连对身体极为有害,易在包皮下积聚包皮垢。一般呈白色,有腥臭味。包茎、包皮过长易使包皮垢在皮下堆积。包皮垢堆积易致细菌感染,引起阴茎头包皮炎。炎症性粘连可影响包皮松动,形成继发性包茎,甚至导致尿道外口狭窄。专家指出,包皮包茎危害颇多,除了易导致包皮粘连和包皮嵌顿外,还易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和泌尿感染等多种疾病,危害自己的同时,还会危害性伴侣的健康,因此,包皮过长和包茎一定要及时手术。

03包皮粘连有哪些典型症状

  包茎粘连有部分和完全粘连两种,有些包茎粘连较紧,需手术分离;有些包茎粘连较松或部分粘连,在无炎症情况下,包皮可上翻,如使粘连逐步与龟头分离,包皮多能翻至冠状沟部。对伴有包皮口狭窄的包茎,手法上翻包皮、扩张包皮无效时应手术,分离粘连并切除包皮。

  若发现儿童有包茎及包皮粘连症状的家长可采用非手术的手法治疗,利用适当的药物对患儿的包皮进行扩张、反转等,反复进行可解除包经济包皮粘连带来的困扰。这种疗法不出血、无感染、不需拆线,所以患儿和家属均易于接受。专家指出,包皮粘连如果严重就以使用包皮环切手术进行治疗,因包皮皮肤的内板与冠状沟和龟头粘连。所以小儿包皮粘连根据粘连的程度给予不同的治疗措施。

04包皮粘连应该如何预防

  避免小儿包皮粘连,家长们应注意:

  一、注意观察孩子的小阴茎发育情况,如果自己不能判断正常与否,避免小儿包皮粘连则要尽早到医院检查

  二、当家长发现孩子存在包皮过长的情况,避免小儿包皮粘连就应在每次洗澡或睡前清洗外阴时,用清水冲洗包皮内的污垢,使包皮内保持清洁,防止包皮内积存污垢,滋生细菌

  三、对于包茎的小儿,避免小儿包皮粘连就要刻意地用手外翻包皮,尽可能地使龟头露出来,这样可以起到扩张包皮外口的作用,长期坚持直到使紧缩的包皮外口松解,龟头能顺利地暴露出来为止

05包皮粘连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小儿包茎、包皮过长系先天存在的。当小儿出生后开始正常代谢及分泌排泄,而包茎或包皮过长对排尿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存在包茎时,小儿排尿之际包皮会像气球般地鼓起,排尿后包皮腔内往往有少许遗留尿液,加上积存的类脂质及上皮脱屑,将逐渐形成块状包皮垢,这是细菌繁殖的很好的培养基。长期存在的慢性刺激会使包皮发炎并形成包皮龟头炎,反复发作可致包皮腔粘连。由于包皮垢的存在,尿常为旋窝状,缓慢细如发丝排出,随年龄增长往往造成排尿不畅。

06包皮粘连病人的饮食宜忌

  包茎过长是包皮长,由于包皮口狭窄或包皮与阴茎头炎症后粘连而不能上翻露出阴茎头者。饮食保健:1.未施行包皮环窃术时,饮食上并无特殊保健要求。2.施行包皮环切术后1周内,应注意多是有营养的食物,例如肉、鱼、蛋等,有帮助切口生长。

07西医治疗包皮粘连的常规方法

  1、包皮粘连严重时可采用包皮环切术治疗,多因包皮皮肤的内板与冠状沟和龟头粘连。这是包皮龟头炎反复发作的结果,包皮粘连炎症造成大量炎性渗出,吸收后便引起粘连。手术时需仔细分离清楚,否则可出现龟头部外形的变异,有些患者在分离术后龟头皮肤的色素会深浅不一,出现花斑。

  2、若无粘连可用手法治疗,消毒后用2%的地卡因麻醉,将包皮口扩张至能上翻包皮为上。分离后数日内可有包皮水肿,用温盐水泡洗即可消失。包皮粘连如果还没有明显的解除,再粘连可再采用同法略作处理。这种非手术治疗包皮粘连不出血、无感染、不需拆线,所以患儿和家属均易于接受。

  3、包茎及包皮粘连的处理可在小儿的各个年龄时期进行,如新生儿及婴儿期(0-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7岁),学龄期(7-15 岁)。

相关问答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