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小儿神经外科 > 小儿颅内出血

小儿颅内出血简介

相关问答

  颅内出血(ICH)又称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或出血性卒中,系因脑血管破裂使血液外溢至颅腔所致。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ICH可分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等。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小儿ICH,其临床表现有颇多相似之处,但预后则视不同病因而有很大差异,且诊断与治疗是否及时也是直接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详情】

01小儿颅内出血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许多血液病、脑血管发育异常及颅内外其他病变均与小儿颅内出血(ICH)的发生有关,其病因可以是单一的,亦可由多种病因联合所致。颅脑外伤、新生儿产伤、缺氧常致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白血病、脑肿瘤、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等也常致颅内出血。它的发病机制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1、脑血管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是儿童时期ICH的常见原因之一,可分为先天性、感染性与外伤性。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包括血管瘤和动静脉瘘,前者系因血管壁中层发育缺陷所致,见于末梢小动脉分叉处,直径达6~15mm的动脉瘤易发生破裂出血。后者系因动、静脉系统间毛细血管发育缺陷使动、静脉间直接吻合而成短路,以致病区动脉扩大而成动脉瘤样畸形,并压迫其周围脑组织,易破裂出血,以Galen静脉畸形多见。

  2、血液病

  血液病是小儿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在尸检的血液病例中有50%发现自发性脑出血。血友病患儿中2.2%~7.4%发生ICH。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例中发生ICH者占10%。其他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凝血障碍等血液病,以及抗凝疗法的并发症均可发生ICH。

  3、颅内其他原因

  包括颅脑外伤、颅内肿瘤、脑动脉炎、中毒性脑病等,还有维生素K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肝病、高血压、感染或结缔组织病等其他各种原因所致。

 

02小儿颅内出血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小儿颅内出血可致偏瘫、失语、惊厥发作、偏盲、感觉障碍、意识障碍、反复窒息发作等,严重者可伴发脑疝死亡。患儿还易伴发消化道出血,心肺功能异常,水、电解质紊乱,脑积水等。

 

03小儿颅内出血有哪些典型症状

  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小儿颅内出血,其临床表现有颇多相似之处,临床表现的具体情况如下:

  1、脑出血

  脑出血系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常见于大脑半球,幕下脑出血(小脑或脑干)较少见,发病前可有外伤,过度兴奋等诱因。起病较急,常见表现有突发头痛、呕吐、偏瘫、失语、惊厥发作、视物模糊或偏盲、感觉障碍、呼吸改变、意识障碍等。重症患儿一般均有明显的生命体征的改变,并易伴发消化道出血,心肺功能异常,水、电解质紊乱,特别严重者可伴发脑疝死亡。血肿破入蛛网膜下腔者常有明显的脑膜刺激征,脑室出血常表现为深昏迷、四肢软瘫、早期高热、双侧瞳孔缩小、去脑强直样发作。

  2、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非外伤性原因所致的颅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大量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常起病急剧,主要表现为血液刺激或容量增加所致的脑膜刺激征和颅内高压征,如颈项强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半数以上病例出现意识障碍、面色苍白和惊厥发作。病初2~3天内常有发热,大脑凸面血管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若病变部位靠近额叶、颞叶时,常可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可表现为胡言乱语、自言自语、模仿语言和摸空动作等。

  3、硬膜下出血

  婴幼儿多见,通常分为小脑幕上和小脑幕下两种类型。前者最常见,多因大脑表面的细小桥静脉撕裂出血所致,后者多由于小脑幕撕裂所致。硬膜下出血所形成的血肿大多发生于大脑顶部,多数为双侧,但出血程度可不对称,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位于大脑半球凸面的硬膜下出血,若出血量很小,可无明显症状。若出血量较大,则可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惊厥发作或偏瘫、斜视等局灶体征,甚至继发脑疝导致死亡。幕下硬膜下血肿通常出血较多,往往迅速出现昏迷、眼球活动障碍、瞳孔不等大且对光反射消失、呼吸不整等脑干受压症状。病情进展极为迅速,多在数小时内呼吸停止而死亡。

  4、新生儿颅内出血(NICH)

  主要包括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小脑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四种类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主要发生于胎龄较小的未成熟儿,源于室管膜下的生发层毛细血管破裂所致,多于生后24~48h内发病。多数起病急骤,进行性恶化,生后不久即出现深昏迷、去脑强直与惊厥,多于数小时内死亡。少数开始时症状不典型,可有意识障碍、限局性“微小型”惊厥、眼球运动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起伏,时轻时重,多能存活,但易并发脑积水。小脑出血可因压迫脑干而出现四肢瘫痪、呼吸浅表、反复窒息发作等,均于病后36h内死亡。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与出血量有关,轻微出血时可无任何症状与体征,仅有血性脑脊液,常见于早产儿。出血较多时,常于生后2~3天出现嗜睡、惊厥,可致出血后脑积水,多见于足月儿。大量出血较罕见,病情严重,生后不久即死亡。新生儿硬膜下出血临床表现与前面所谈到的硬膜下出血相类似。

 

04小儿颅内出血应该如何预防

  小儿颅内出血的患儿应注意预防意外造成的颅脑外伤,尤其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还要预防产伤和缺氧造成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提倡母乳喂养,生后常规补充维生素K剂,以预防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做好预防接种工作,积极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等

 

05小儿颅内出血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小儿颅内出血(ICH)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等,它的临床检查通常如下:

  1、一般检查

  ICH时可有贫血、血沉加快、周围血白细胞数增加,如为白血病所致时可见幼稚细胞,任何原因所致的脑出血,均可出现一过性蛋白尿、糖尿及高血糖等变化。

  2、脑脊液检查

  适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如发现均匀血性脑脊液,除外穿刺损伤即可明确诊断,鉴别方法可将穿出的脑脊液连续分装3个试管静置数分钟。如观察到脑脊液颜色均匀一致而无凝块,其上清液变黄,隐血试验阳性,提示腰穿前即有出血,非腰穿时损伤所致,在新生儿尚可借助脑脊液内有无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而予以区别。若有则为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性脑脊液可持续1周左右,离心后上清液的黄染逐渐加重,另有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多增多,糖正常或稍低,但如有严重颅内高压表现,或临床怀疑其他部位的ICH,则应暂缓腰穿检查,以免诱发脑疝。

  3、硬膜下穿刺检查

  适用于幕上硬膜下出血的诊断,对新生儿和前囟门尚未闭合的婴幼儿在前囟的侧角进行硬膜下穿刺即可确诊。在正常情况下,针头进入硬膜下腔,无液体流出或只能流出几滴澄清的液体。若有硬膜下血肿则可流出含有大量蛋白质的,红色或黄色或水样液体,为明确硬膜下血肿是否为双侧性,对前囟门的两侧均应穿刺,对新生儿穿刺后流出0.5ml以上的液体即有诊断意义。

  4、病因学检查

  结合病史与临床表现进行相应检查,如血象、凝血功能、骨髓穿刺等,以鉴别出血原因。

  5、颅脑CT

  确诊ICH的首选检查,可精确判断出血部位,范围,并可估计出血量及查见出血后的脑积水,惟脑干的少量出血可出现假阴性。

  6、颅脑B超

  适用于前囟未闭的婴幼儿,对ICH的诊断率较高,且可在床边进行,具有方便、安全、经济等优点,并可进行动态观察,以随时了解血肿及脑室大小的变化。

  7、磁共振血管成像或脑血管造影

  明确出血原因和病变部位最可靠的方法,尤其是脑血管造影即可确定诊断,还可进行介入治疗,但需搬动病人。检查时间也较长,一般于病情稳定后进行,或适用于病情危重需急诊手术者的术前检查。

  8、脑电图

  脑出血时行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出血侧有局限性慢波灶,但无特异性。

 

  

06小儿颅内出血病人的饮食宜忌

  家长要注意患儿的饮食,关注患儿体内缺少的营养。平时的饮食应该清淡,比如鱼、肉类食物。饮食还要低盐低脂,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补充丰富的营养,多吃水果蔬菜。

07西医治疗小儿颅内出血的常规方法

  小儿颅内出血(ICH)治疗原则是迅速控制出血、适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预防并发症与后遗症。它的治疗方法主要如下:

  1、一般治疗

  患儿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如因特殊情况(急诊检查及手术治疗等)需搬动病人,应保持头部固定。对于昏迷病人应置于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高热时应及时降温。如头痛、烦躁者,可给予适当镇静药,注意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足够的热量供给。对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应注意纠正低血压,将血压提至适当水平,须谨防因血压回升而至新的出血。

  2、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给予相应处理,如对于血小板减少所致者应及时输注血小板或新鲜血。对于血友病应输注Ⅷ或Ⅸ因子,感染所致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低凝时应选用有效抗生素及抗纤溶药物。

  3、对症治疗

  对于严重症状应及时处理,如积极抗惊厥和控制脑水肿、颅内高压等。抗惊厥常用氯硝西泮、水合氯醛、苯巴比妥及苯妥英钠等。脑水肿的处理常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颅内高压者可静脉推注脱水剂或利尿药。

  4、腰椎穿刺

  反复腰穿放脑脊液适用于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小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减少脑积水的发生,并可迅速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引起的颅内高压,减轻脑膜刺激症状。但如患儿头痛剧烈、呕吐频繁或极度烦躁甚至已出现脑疝的早期征象,则应禁忌腰穿,以免诱发脑疝。对出血量小,症状轻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必用此法。

  5、硬膜下穿刺

  适用于大脑半球凸面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前囟未闭时尤为适用。穿刺成功后应让液体自动流出,而不要用空针抽吸,每次流出的液体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5ml),否则可能诱发再出血,甚至导致死亡。穿刺的间隔时间取决于硬膜下出血量或颅内压,一般可每天或隔天穿刺1次。两侧硬膜下血肿者,每天只穿刺一侧,交替进行。液体量逐渐减少和颜色逐渐变淡是好转的征象,液体量不多者穿刺间隔时间可延长以至停止。

  6、手术治疗

  若出血量较大,脑实质症状严重或出现脑疝等危险症候,应早期进行手术,清除血肿。一般病例则应待病情稳定后再行脑血管造影及手术,包括清除血肿和对局部畸形血管的处理等,通常以发病后2周左右实施为宜。对大脑凸面桥静脉出血引起的硬膜下出血,多数可经反复硬膜下穿刺引流治愈,少数需手术治疗。对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并发脑积水的治疗,主张反复腰穿放适量脑脊液或加用药物治疗如乙酰唑胺15mg/(kg·d)、呋塞米1~2mg/(kg·d)或甘油等,以减少脑脊液的生成,如无效时再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脑室引流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等)。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