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下腹 > 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儿腹股沟斜疝简介

相关问答

  小儿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男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2~3倍,双侧者少见,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详情】

01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腹膜鞘状突(Nuck管)未能闭锁退化是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理基础。胚胎第5周时睾丸始基起源于中肾,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第8周时睾丸形成,第12周中肾退化,此后睾丸随胚胎的发育逐渐下降。第28周时睾丸引带形成后,连接睾丸下极和阴囊之间,随引带的牵拉及腹腔内压力的传递,睾丸亦随之下降,穿过腹股沟管的内环口、外环口到阴囊,在内环口处随睾丸的下降腹膜向外突出形成一憩室样管状突起,称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远端包绕睾丸形成睾丸固有鞘膜,随睾丸出外环口后,鞘状突亦被牵拉至阴囊内。当睾丸下降完全后,鞘状突均闭锁退化。如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则可形成斜疝或鞘膜积液。女孩腹般沟管中含有圆韧带,自子宫至大阴唇,在相当于男性胎儿睾丸下降时,亦有一腹膜鞘状突,称Nuck管,沿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降入大阴唇,闭合情况同男孩。因年龄不同,鞘状突的厚薄亦有差异,新生儿时期极薄。
  腹腔内压力增加及腹壁肌肉薄弱等,是腹股沟疝的促发因素。有人报告80%~90%的新生儿出生时腹膜鞘状突尚未闭合,其关闭的时间和机制尚不明确,然出生后的新生儿斜疝的发生率并不高。因此认为鞘状突的存在只是发生腹股沟疝的基础,仍有其他诱发因素如腹腔内压力增加、腹水、早产婴腹壁肌肉薄弱等,促使腹股沟疝的出现。有时在腹膜透析或侧脑室腹腔引流后,可使以前无症状的患儿,产生腹股沟疝或鞘膜积液。

 

02小儿腹股沟斜疝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小儿腹股沟斜疝可并发急性机械性肠梗阻,若形成绞窄性疝,肠管可坏死,发生腹膜炎,重者可致感染性休克。肠管嵌顿和绞窄是其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肠管嵌顿,全身症状重笃,可有胆汁性呕吐、明显腹胀等表现。疝入脏器呈黑色或暗蓝色,病情进展迅速,严重者可有中毒症状,如心动过速、核左移、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03小儿腹股沟斜疝有哪些典型症状

  小儿腹股沟斜疝多数在2岁以内发病,一般在生后数月出现症状与体征,生后1月内甚至在出生后第1次啼哭时即发病者并非鲜见。最初主要表现是腹股沟区可还纳性包块,当哭闹或其他原因致使腹内压增高时,包块可明显增大,安静、平卧、睡眠后包块可缩小或完全消失,一般不妨碍活动,不影响小儿正常发育,除非发生疝内容物嵌顿。很少有痛苦不适,年长儿可自述有坠胀感。

  主要体征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包块大小不等光滑柔软。包块较小者,多位于腹股沟管内或由腹股沟管突出到阴囊起始部,呈椭圆形。大者可突入阴囊,致阴囊肿大。无论包块位于阴囊内或精索处,其上界与腹股沟管、腹股沟内环均无明显界限,似有蒂柄通向腹腔内。内容物多为肠管,用手轻轻向上推挤,包块可还纳腹腔,还纳过程中有时可闻及肠鸣音。疝内容物还纳后可触及外环增大、松弛。刺激婴幼儿哭闹或嘱年长儿咳嗽的同时,将手指伸入外环可感觉有冲击感。以手指尖压住腹股沟管内环处,包块不能再膨出,移开手指后肿物再度出现。对继往有腹股沟区包块突出史就诊时检查并未发现疝块的小儿,仔细检查局部可发现患侧腹股沟区较对侧饱满,疝内容物能坠入阴囊者其患侧阴囊较对侧大。将食指放在外环处在精索上方左右滑动时,可触及患侧精索较健侧增粗,并有两层丝绸摩擦的感觉。

  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多在一阵剧烈哭闹、咳嗽后,疝块突然增大、变硬,不能回纳并有触痛。嵌顿的疝内容物以肠管居多,嵌顿后可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梗阻的症状。就诊较晚已发生绞窄者,阴囊可有水肿、发红、皮温增高、触痛等表现。并且有体温升高、白细胞增高、水电解质失衡和酸碱平衡紊乱、中毒性休克等全身表现。

 

04小儿腹股沟斜疝应该如何预防

  小儿腹股沟斜疝多数疝气无法被防止,但是有可能减少疝气反复发作以下建议可帮助减少疝气的复发:

  1、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过度喂养造成婴幼儿肥胖

  2、平常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大于3个月的孩子可以适当增加菜汤、碎蔬菜的摄入改善大便的通畅性

05小儿腹股沟斜疝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一般病症,常规检查均正常,但如并发全身中毒症状,可有感染性血象、白细胞显著增高、血小板减少等。本病可做B超检查,明确腹股沟处肿块性质。患者也可做透光试验和X线片检查,以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06小儿腹股沟斜疝病人的饮食宜忌

  小儿腹股沟斜疝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还有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的各种新鲜蔬菜、瓜果等。如果是母乳喂养,母亲要注意以上饮食。

07西医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常规方法

从理论上讲,小儿腹股沟疝有自愈的可能,临床上也见到少数自愈的病例,但等待自愈是不可取的,此病的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两种方法。

一、非手术疗法

1、疝带疗法:是应用疝带压迫内环和腹股沟部,进而阻止疝内容物疝出,等待腹膜鞘状突在出生后继续闭塞,以期增加疝“愈合”的机会。

此法多用于婴儿,但对较大的疝或年龄在3、4个月以上的小儿,治愈疝的可能性极小。而且婴幼儿棉纱束带或疝带不易固定,易被尿液粪渍浸污,并可压迫或擦伤皮肤。长期使用不仅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加嵌顿疝的发生率,甚至影响睾丸血运或导致腹股沟管局部粘连进而增加手术困难和并发症。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或有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采用疝带治疗。

疝带固定时须注意有无疝内容物疝出及松紧是否适宜。单侧疝先固定患侧,双侧疝可先后固定两侧。佩戴该疝带后,患儿可下地随意行动,不妨碍大小便,若有污染应及时清洗。如佩戴不合适或有疝内容物疝出,须重新固定。每天松解、清洗臀部后再佩戴。

疝带固定时间新生儿、婴儿一般2~3周,不再有疝内容物疝出即视为痊愈,如再疝出,继续佩戴、固定1个月,重复检查。1岁以上小儿2~3个月,松解疝带约1周未疝出即为疝已闭合,如仍有疝出时,可再固定。年龄较大儿童,如伴有腹肌薄弱、疝环大,固定3~4个月后仍有疝出者,宜转手术治疗。

2、嵌顿疝手法复位:由于小儿腹股沟管短,腹肌薄弱腹股沟管所受腹肌压力小,疝囊颈和内环较成人松软,外环口纤维组织亦较幼嫩,血管弹性好等解剖和生理特点,嵌顿后往往仅发生静脉回流受阻,而动脉血流受影响小,疝内容物从被嵌顿到坏死的病理进程比较缓慢,有利于实施手法复位。再者,嵌顿后疝囊周围组织水肿致使解剖关系不清,使原本就菲薄易撕裂的疝囊壁更加脆弱,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故对嵌顿12h以内者,一般不急于手术,可试行手法复位。

但对下列情况应视为手法复位的禁忌:嵌顿已超过12h者;试行手法复位治疗失败者;新生儿嵌顿疝,难于判断嵌顿时间者;局部或阴囊红、痛明显者;已出现便血等绞窄征象者,或全身情况差,出现严重脱水和酸中毒、腹膜炎体征者嵌顿的疝内容物为实质性脏器,尤其女婴嵌顿疝内容物常为卵巢和输卵管,复位困难且易致其损伤者。

二、手术治疗

目前认为,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最好方法。随着小儿年龄的不断增长,疝块逐渐增大,可随时发生嵌顿、绞窄,影响睾丸发育,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从原则上讲,腹股沟斜疝确诊后均应早期手术治疗为宜,常见手术方法如下。

1、疝囊高位结扎术:婴幼儿腹股沟管短,不切开外环即能高位结扎疝囊。故通常取患侧腹直肌外缘下腹皮横纹处切口,或患侧耻骨结节外侧、外环体表投影处小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显露精索后切开提睾肌,在精索内前方找到疝囊。切开疝囊探查后将其横断,近端分离至疝囊颈部,荷包缝合或“8”字贯穿结扎,去除多余的疝囊,远端任其开放。止血后分层缝合切口并重建或缩窄外环。由于腹膜鞘状突未闭塞或闭塞不全及腹压增高是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主要发病原因,腹壁薄弱并非其主要病因,只要在疝囊颈部高位结扎即可治愈。尤其婴幼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最常用的疗法。

2、经腹腔疝囊离断术(LaRaque术):取患侧腹直肌外侧缘下腹横纹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并逐层分离肌肉,在内环上方横行切开腹膜,显露内环。在内环下后方横行切断腹膜,使内环上下切线相连、疝囊与腹腔完全离断,分开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用丝线连续缝合腹膜(疝囊旷置、留在腹腔外),然后按层缝合切口。该手术寻找疝囊、高位结扎疝囊容易,无疝囊结扎位置低之弊端。但该方法较前一方法对局部和腹腔侵袭性大,有引起腹腔粘连之虞。故仅适用于常规腹膜外途径难以找到疝囊的小型婴幼儿疝和(或)复发疝。

3、Ferguson疝修补术:适用于需要加强腹股沟管前壁的巨大疝伴有腹壁薄弱者。

4、双侧疝手术:多一期手术处理,可选用横贯两侧外环的一字形切口或两侧分别作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若需行双侧疝修补术者,应在两侧分别作斜切口实施手术。

 

相关问答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