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下腹 > 小儿便秘

小儿便秘简介

相关问答

  小儿便秘常由于排便规律改变所致,指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时间间隔较久(>2天),或虽有便意而排不出大便。长此以往严重影响儿童健康。

【详情】

01小儿便秘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单纯性便秘多因结肠吸收水分增多引起,常见病因有:

  1、饮食不足

  婴儿进食太少时,消化后液体吸收,余渣少,致大便减少、变稠。奶中糖量不足时肠蠕动弱,可使大便干燥、饮食不足时间较久引起营养不良,腹肌和肠肌张力减低甚至萎缩,收缩力减弱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便秘。

  2、食物成分不当

  大便性质和食物成分关系密切,如食物中含大量蛋白质而碳水化合物不足,肠道菌群对肠内容物发酵作用减少,大便易呈碱性,干燥;如食物中含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肠道发酵菌增多,发酵作用增强、产酸多,大便易呈酸性,次数多而软;如食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高,则大便润利;如进食大量钙化酪蛋白,粪便中含多量不能溶解的钙皂,粪便量多,且易便秘;碳水化合物中米粉、面粉类食品较谷类食品,易于便秘;小儿偏食,许多小儿喜食肉类,少吃或不吃蔬菜,食物中纤维素太少,也易发生便秘。

  3、肠道功能失常

  生活不规律和不按时大便,未形成排便的条件反射导致便秘很常见。另外学龄儿童常因无清晨大便的习惯,而上课时间不能随时排便,憋住大便也是导致便秘的常见原因。常用泻剂或灌肠,缺少体力活动,或患慢性病如营养不良、佝偻病、高钙血症、皮肌炎、呆小病及先天性肌无力等,都因肠壁肌肉乏力、功能失常而便秘。交感神经功能失常、腹肌软弱或麻痹也常使大便秘结。服用某些药物可使肠蠕动减少而便秘,如抗胆碱能药物、抗酸药、某些抗惊厥药、利尿剂以及铁剂等。

  4、体格与生理的异常

  如肛门裂、肛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脊柱裂或肿瘤压迫马尾等都能引起便秘。应进行肛门、下部脊柱和会阴部检查。有的患儿生后即便秘,如有家族史可能和遗传有关。

  5、精神因素

  小儿受突然的精神刺激,或环境和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也可引起短时间的便秘。

  二、发病机制

  1、有意识的抑制排便

  可使排便刺激消失。粪便因此变干,排便痛苦,这种情况又可进一步抑制排便。随意抑制排便的原因可有:小儿过于贪玩,无时间排便;害怕上课迟到,不敢花时间排便;或上课时不敢请老师允许去厕所;或不知道厕所的位置和方向。住院患儿有排便意图可能不为医护人员知道;4岁以上的小儿可能希望单独入厕;长途旅行时排便规律常被打乱;远离熟悉的家,对陌生的环境感到焦虑不安,不能习惯那里的厕所,凡此种种。训练小儿排便习惯期间,使他学会根据主观愿望排出大便或憋回去,从此小儿即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惩罚、不愉快和强制性排便训练,可使小儿反应性憋住大便和拒绝合作。

  2、脊髓病变

  脊髓在排便中枢以上部位遭受阻断时,即失去随意控制大便的能力,排便成为反射动作。如排便中枢遭受破坏,直肠感觉全部丧失,形成大便失禁。正常直肠的节制是通过肛门内括约肌(反射性控制)和肛门外括约肌(反射性和随意性控制)的动作共同承担的。只有在支配外括约肌的体神经受损才发生直肠失禁。这种情况下,充盈的直肠只靠内括约肌的反射性舒张来排空。外括约肌失去随意动作和反射动作导致直肠失禁,可见于脊髓横断伤、脑脊膜膨出、脊髓发育不良、脊髓纵裂和脊髓肿瘤等。

02小儿便秘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1、肛结直肠并发症

  长期的便秘可使肠道细菌发酵而产生的致癌物质刺激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异形增生,易诱发癌变。便秘引起肛周疾病如直肠炎、肛裂、痔等,因便秘,排便困难、粪便干燥,可直接引起或加重肛门直肠疾患。较硬的粪块阻塞肠腔使肠腔狭窄及压迫盆腔周围结构,阻碍了结肠蠕动,使直肠或结肠受压而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还可形成粪性溃疡,严重者可引起肠穿孔。也可发生结肠憩室、肠梗阻、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如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嗳气、口苦、肛门排气多等。)

  2、肠道外的并发症

  如脑卒中、影响大脑功能(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性生活障碍等。在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关于因便秘而用力增加腹压,屏气使劲排便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发作有逐年增多趋势,如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发作。

03小儿便秘有哪些典型症状

  1、粪便干结

  患儿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燥、坚硬,有排便困难和肛门疼痛。有时粪便擦伤肠黏膜或肛门引起出血,而大便表面可带有少量血或黏液。因粪便停留于肠道内过久还可反射性地引起全身症状,如精神食欲不振、乏力、头晕、头痛、食欲不振。长期摄食不足,可发生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若粪便在直肠停留过久可使局部发生炎症,有下坠感。有时便秘患儿常有便意却不能排净,使便次增多。严重便秘,大便在局部嵌塞,可在干粪的周围不自觉地流出肠分泌液,酷似大便失禁。便秘是引起肠绞痛的常见原因。

  2、腹胀、腹痛

  自觉腹胀及下腹部隐痛、肠鸣及排气多。偶见严重便秘患儿常突然腹痛,开始排出硬便,继之有恶臭稀粪排出,中医称之为“热结旁流”。

  3、直肠垂脱

  长期便秘可继发痔疮或直肠脱垂。

04小儿便秘应该如何预防

  三岁以上的小孩,每天早餐及晚餐饭后,耍提醒他排便,每次排便时间不宜太短,并鼓励尽量排干净不论每次是否有排便都须每日按时上厕所,如此才能养成按时排便的好习惯便秘须治疗一段时间后大肠才能恢复良好的排便功能,耍利用治疗期间养成良好的排便和饮食习惯,之后再来停止药物,便秘才不会复发

05小儿便秘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胃肠X线钡剂造影

  可根据钡剂在胃肠道内运行的情况,了解结肠的运动功能状态,区分张力减退性便秘和痉挛性便秘,并可及时发现器质性病变,如先天性巨结肠,肿瘤,结核等。

  2、直肠镜

  乙状结肠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这几种检查可直接了解肠黏膜状态,由于便秘,粪便的滞留和刺激,结肠黏膜特别是直肠黏膜常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性改变,表现为充血,水肿,血管走向模糊不清,此外,在痉挛性便秘可见到肠管的挛缩性收缩,肠腔变窄。

  3、肛管直肠测压术

  肛管直肠测压术是儿科常用的一种了解直肠肛门功能障碍的技术,遇有严重便秘的患儿可用测压术确定直肠扩张时的阻力,肛管的静息紧张度,肛门随意肌收缩的强度以及病儿对直肠扩张的自我感觉,并可对肛门括约肌反射做出评价,注意必须由有经验的人员来操作,以免对结果判断错误,根据Karen对慢性便秘患儿的肛门直肠和远端结肠动力学研究,几乎全部病例都有功能异常。

  4、肌电图

  对盆底肌和肛外括约肌进行肌电图观察是评价慢性便秘的有用方法,正常人休息时盆底横纹肌的张力维持紧张状态,应用体表皮肤电极探测,全部正常小儿排便时肛外括约肌张力下降,而便秘患儿仅42%有耻骨直肠肌或肛外括约肌出现肌电活动下降。

  5、X线排粪造影

  近年来由于排粪造影(defecography)检查法的临床应用,可对肛门括约肌和肛门直肠作静态及动态观察,并可快速摄片(每秒2~4张),连续观察排粪动作全过程,发现有些便秘是由于出口有不同程度的梗阻,如直肠套叠,直肠前突,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等,这些梗阻都是临床及内镜检查难以发现的,实际上不属于习惯性便秘的范畴。

06小儿便秘病人的饮食宜忌

  营养不良小儿便秘,要注意补充营养,逐渐增加入量,营养情况好转后,腹肌、肠肌增长、张力增加,排便自然逐渐通畅。

07西医治疗小儿便秘的常规方法

  有原发病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等)。治疗单纯性便秘的根本应放在改善饮食内容,多补充水分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谷物、蔬菜等),同时养成排便习惯,药物治疗只在必要时临时使用。
  1.母乳喂养婴儿的饮食矫正
  母乳喂养婴儿较少发生便秘,如果发生,除喂母乳外,加用润肠辅食,如新鲜蔬菜汁及水果汁。
  2.人工喂养婴儿的饮食矫正
  人工喂养儿较易便秘,但如合理加糖及辅食可避免便秘。
  3.训练习惯
  排大便是条件反射性运动,小儿经过训练能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
  4.药物
  (1)酚酞服药后6~8小时发挥作用。由于少量吸收后有肠肝循环,故其作用有时可维持3~4天。适用于习惯性便秘。
  (2)液状石蜡睡前口服,用药后6~8小时生效。长期服用可导致脂溶性维生素及钙、磷吸收障碍。
  (3)镁乳睡前口服。
  (4)甘油栓塞入肛门,为轻刺激性导泻药,用药后数分钟即可排便。
  (5)甘油/氯化钠(含山梨醇,甘油或硫酸镁)先用少许涂润肛门,然后徐徐插入肛门将药液挤入,数分钟内即排便。
  (6)简易方法在家可戴橡皮手套用小指蘸少量液状石蜡(石蜡油)或凡士林,插入肛门通便。
  (7)灌肠法用1%~2%肥皂水或生理盐水,其温度与室温接近,灌肠法刺激性较强,非特殊需要不采用。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